管理不要刻舟求剑,管理就是和人打交道,要去理解人性。然后用制度去遏制人性恶的一面,激发人性好的一面。
例如,我反复提到的“早启动晚分享”,就是其在美团带领万人销售团队时很看重抓的基本方法,也成为高榕投资企业CEO们会后反馈要立刻践行到日常管理中的关键一点。
接下来我将从To B业务的基本思考框架出发,围绕To B销售的组织建设、团队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度分享,其中既有回归商业和人性本质的思考,也有非常务实具体的实操指南。
相反,在谈论To B业务时,单纯地谈“大客户”和“中小客户”意义不大,因为每个人对大小的定义不同。你眼中的大客户,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小客户。
假设有1000家潜在客户,单个客户年营收100万很多了,那么最大是10亿的市场。而且一家客户年营收100万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。
对比来看,美团的客户数保守说有1000万,每家客户年营收1万,那也有1000亿的市场规模,客户的可控性也高得多。
原来我在阿里,大量客户是开发区里的制造型企业,客户之间的平均距离是2-3公里,阿里一位成熟的销售人能覆盖和服务的客户数是50-70家。而美团2016年每位销售可以覆盖的客户数达到了250家。
阿里与美团的IT系统、管理上的水准是差不多的,那效率的差异是什么导致的?是客户分布导致的。
因为美团的业务是本地生活,客户集中分布在市内,一个mall进去可能就有20家客户。
所以,你的客户分布情况如何,例如是否有明显的聚集效应、是全国平均分布还是有较强的地域性,都决定了作业模式和销售组织的设计。
而中国之所以出现地推这个行业,是因为中国潜在客户数绝对值大、分布密度又高,地推模式使销售的有效作业时间能最大化。
一方面,定价不是越高越好,因为高定价会对招聘、培训、标准化、规模化扩张、客户回款周期等带来不利影响。
另一方面,定价肯定也不是越低越好,因为有些产品对客户而言,收1万不见得比收4万要快,而且定价高能够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、让客户更满意。
To B业务的定价其实不能用传统的经济学视角来分析。To B业务既不是按成本来定价,也不是根据竞争定价。
To B业务的定价要与你的潜在客户数、客户分布相匹配,定价既要能确保合理的销售速度,又要有足够的利润流向销售渠道。
每位销售人员每年带来100万的营收,是一个比较好的参考标准。平均拿出25万给到销售,剩下的75万可以投入做产品研制、做客户服务,公司还有利润,To B就是这么一门生意。
总结一下,思考To B业务的基本逻辑框架是:你切入了一个怎样的市场,这一个市场规模有多大;客户分布决定了销售效率,决定了一位销售能覆盖多少客户;定价既要保证合理的销售速度,也要为销售渠道提供足够的利润。
做To B业务,经常有人问这样的问题:增长遇到瓶颈怎么办?总部所在城市增长快,其他城市增长慢怎么办?
2011年11月,我刚去到美团,正是“千团大战”最激烈的时候,作为COO我负责的是供应链、销售和增长。
但最初几个月,我并没有做具体的管理工作,而是到处去问一线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:在美团如何成为一名销冠?
我当时的逻辑是,若能找到可复制的成为销冠的路径,就通过管理把其他人复制成销冠。
当时美团有一千多人,一定有牛人;只要找到那个人,其他人都来学习他就可以了,这就是管理。
那么如何成为一名销冠?当时我收集到各种各样的答案,有人说是勤奋,有人说是脸皮厚,比较多的一个说法是“消费感好”。
但消费感很难量化和定义,不可规模复制。我怎么培训员工呢?不可能让他们上班就去下馆子,不现实。
最后我们得知,与业绩相关系数最高的是什么?就是供给数,说白了就是团购单量。
2012年美团开年会的时候,我和同事说,2012年我们就做一件事——“狂拜访、狂上单”。
“狂拜访、狂上单”这6个字很明确,关键动作(拜访)和结果指标(上单)都有了,态度也有了,就是“狂”。
我在美团期间,也没有按行业划分销售人员,而是要求“见门就进”,因为直销真正的专业度就是拜访量,行业的差异性不是壁垒。
小结一下,当时美团先找到了与最终业绩相关系数最高的指标——供给,再通过“狂拜访、狂上单”提高供给数,从而找到了业务规模化扩张的路径。
我对初创公司的建议是,早期老老实实自营打样,真正知道销售效率如何,过程中也能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。
对于渠道商,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不要心存不切实际的幻想,花了很多力气在条款和YY上,最后发现渠道商没有认真帮你销售。
原因很简单,因为渠道本质上是要挣钱,不可能因为你是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、很有前途,就和你“共度时艰”。
产品打磨期,尚未完全了解市场的真正需求,产品也要经常调整,这时候交给渠道商,对双方而言风险都很大。
非标就是指以前市场上没再次出现过同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,不能指望代理商帮你趟出一条路。
低毛利产品,需要很高的管理上的水准和效率才有机会是赚钱的生意,渠道商亏钱、你亏得更多。实际上,这些事情在“千团大战”的时候都发生过。
当时团购还不挣钱,有团购公司想:自己扩张需要快速招销售,招完还要培训,培训完也不一定挣钱,既然这样不如找代理。
但实际上代理并不会去真正帮你趟路子,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。所以2011、2012两年,我在美团最大的价值就是跟王兴说,我们啥也别干,就做自营。
什么是目标薪酬?和你公司本身的情况没关系,要看所在国家、地区、城市、该行业同类岗位的社会均值收入,这与地方房价、物价、工作性质等密切相关。
制定目标薪酬时第一步是要考虑的问题是,在某地、做某一工作,多少钱的薪资是存在竞争力的,这是目标薪酬。
对于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而言,固浮比越低、成本越低;但固浮比太低招不到人,要设计在一个合理的水平。较低的固浮比可以让好坏差距拉大,刺激管理杠杆。
回过头看,管理和组织的杠杆是什么?如果能把平均50分的组织,通过管理、系统提升和产品封装迅速提升到80分,中间30分就是企业创造的价值,就能赚钱的地方。
没有所谓合理的费比,只能逐步改善、永无止境地去追求。从亏钱,到赚钱,再到巨赚,把多出的钱投入到流量、技术、品牌等等。
当时团队怨声载道,但费比降低后,多出来的钱能够适用于买流量,买了更多流量后销量就更高,之后有了更大的市场影响力、能拿到更好的供给、要求更高的毛利。
销量增加之后,尽管提成下降,但两项相乘,销售人员的总体收入上升,这就是良性循环。
对于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而言,“354”更有意义,即3个人干5个人的活,拿4个人的钱。
需要付出比同行更多,但是如果能达到一定的要求,就可以拿到有足够尊严的收入。而且经过这样的训练,以后在市场上的身价不一样。
很多人问有关销售管理人员的问题,包括销售管理人员是外部招聘还是内部培养,具备哪一些特点算是优秀的销售管理干部,如何培训销售管理人员,等等。
什么是销售管理的难度?以电销和直销(地推)为例对比,电销的管理难度就比直销低。
电销的呼叫中心是相对标准化的,相对更易管理,销售水平偏差不会太多,分布呈纺锤状;直销销售上班就出去跑客户了,管理起来更难,而且销售好坏差别非常大,分布呈金字塔状。
销售管理的规模也决定了管理上的水准。就像好的技术人员都是在大数据、高并发的情况下训练出来的,销售也是一样。
市场上大部分的销售,所面对的潜在客户数都是两位数、三位数,上四位数的很少;活动半径也多在本市、本省,很少遍及全国。
而当客户数达到了五位数、六位数,玩法完全不同。规模差距,决定了作业模式和管理上的水准根本上的差异。
再来谈销售管理人员是外部引进还是内部培养,我的答案是都要有,但有优先级。
如果你的潜在客户数是五位数、六位数,那么市场上99%的销售满足不了你的诉求,内部也很难培养,必须要外部引进。
从哪引进?目前中国To B行业销售相对得到验证和认可的三家公司——中大企业华为毫无疑问是No.1,中小企业是阿里和美团。
此外,人才要自上而下引进,不要从中间引进,方法论才适用整个公司,不会出现打架的情况。而且这个人一般都有曾经熟悉的同事,可以变成今天的战友。
美团到店餐饮最多时候有15000名地推人员,就做了这几件事。如果做到位,美团的80分肯定到了。
新人进来除了主管,还有一位师父。第一有利于新人“活下来”,第二能够最终靠带徒弟的方式,观察师父是否有潜质成为管理人员。
如果这位师父“带活”了两个徒弟,说明有潜质,能成为潜在管理人员,就是我们说的M0。
平时可以参与一些管理工作,等到真正做管理的时候,不至于手忙脚乱。这一个道理很简单。
这一点很重要。如果销售管理整天琢磨培训、找一位厉害的培训总监,那都是“神秘力量依赖症”。
每天下班前,主管把大家聚在一起,每个人分别分享一个亮点和一个能改善的地方,这种方法比任何培训都好。
2015年我在美团,每晚要求看到城市经理发来的亮点总结,这种压力会层层传导下去。这件事是反人性的,必须抓。
今天谈销售团队管理,有人会说90后、00后队伍难带了。但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;关键是时代在变,人性是不变的。
对照马斯洛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,可能今天90后、00后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可以被满足,但还会有自我实现的需求,这是不变的。
管理不要刻舟求剑,管理就是和人打交道,要去理解人性。然后用制度去遏制人性恶的一面,激发人性好的一面。
有CEO问,公司上班时间长的老销售出现懈怠怎么办。这里也有一个基本的思考方向,即人均客户数一定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点。
一位销售一边开发新客户,一边服务和维护老客户,当老客户有一定流失,需要再花精力开发新客户,最终达到一个数值。而这个动态平衡点,取决于客户数规模、客户分布、IT和管理水平。
如果一个企业的动态平衡点是100家客户,而老销售服务的客户数已达到了110家,就不用再折腾了。
如果只有50家,未达到平衡点、“未老先衰”,那就需要从管理和佣金设计两头使劲。比如压低老客户订单的提成。
和依赖培训类似,销售管理做得不到位、业务没做好,一些公司还会依赖市场部、依赖GR(政府关系)、依赖企业文化,这些都是“神秘力量依赖症”。
To B的销售是什么?一个好的销售人员在客户那里,他就代表了公司、代表了CEO,他既是销售部,又是客服部、市场部,还是一个形象大使。
如何让销售人员做到这些?还是我刚才讲的,做好“早启动晚分享”和师徒制。很多方法不是别人不知道,只是你比别人更坚持、更用心。
也有To B公司采用矩阵式管理,即在总部设立各事业部,在各区域设分公司。我的建议是,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莫轻易玩矩阵式管理。
内部会面临趋利避害的人性,导致不同条线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去操作;外部则会面临竞争压力,分散后可能会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。
矩阵式管理需要很成熟的企业去运作,需要有很好的系统、很好的管理文化和协同机制。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还是要先做端到端的闭环。
说明:发布并不代表我们赞同其观点,只为多一个视角看待问题,部分信息和图片无法核准,如涉权益,烦请联系,我们将迅速处理,谢谢!有融资需求请加微信(FA_rzj),为方便备注,申请好友时请发送(姓名·城市·公司·职务)
我们已经与阿里巴巴创新投资、达晨创投、高瓴资本、高榕资本、高特佳投资、戈壁创投、国新风投、国中创投、红杉资本、华映资本、火山石投资、IDG、经纬中国、今日资本、纪源资本、君联资本、联想之星、蓝驰创投、梅花天使基金、平安创投、启赋资本、软银中国、赛伯乐投资、赛富基金、深创投、天图资本、腾讯投资、五源资本、毅达资本、英诺天使基金、优势资本、真格基金、浙商创投、中国风投、中国文化产业投资等近千家知名投资机构2000余名专业投资人建立广泛联系和合作。